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九十一章 弃尔幼志、顺尔成德(2 / 2)


取字之仪式结束之后,二人又去拜见了前来观礼的各家本族的兄弟姑姊,最后,二人身着着一身礼服,带着各类礼品,拜见了各自的宗族长辈,两家家族的主人也向来宾敬了礼酒,赠送了礼品,以表示本族的谢意。

经过了这繁复而又庄严的仪式之后,两人才算是真正的长大成人了。

两家宗族长辈看着他们家族中的两个后起之秀,也尽皆是一脸欣慰之情。

――

皇城内城。

自文皇帝驾崩之后,即位的新天子曹叡再次改建了洛阳皇城,而原先作为议政朝会之用的建始殿,也被新建造的太极殿所取代。

太极殿内,朝堂之上,文武百官此时按照着各自的班次,严谨有序、恭恭敬敬的肃立在各自的位置上。

而端坐于皇位之上的魏帝曹叡,此时一脸的沉毅,威严,与数年之前相比,此时的他给人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更加的不可侵犯。

经过几年时光的打磨历练,他已不再是当年的那个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皇长子了。

如今的他,眼瞳中已经充满了属于帝王的那种神秘莫测的颜色,这是一种叫人猜不透,看不穿的颜色,无论是谁,看到这样的眼神,一定会有一种想要瑟瑟发抖的冲动。

自从三年前,曹叡登基为帝,大赦天下、进封百官之后开始,上天似乎就已经迫不及待的开始了它对这位年轻魏帝的考验。

年轻的天子似乎是想起了一些往事,他的嘴角依旧挂着一丝自信而又神秘莫测的微笑。

【往事依稀】:

黄初七年八月,这是一个无比炎热的夏天。

这一年,也是蜀汉后主刘禅的建兴四年、吴王孙权的黄武五年。

吴主孙权听闻文皇帝曹丕驾崩,而新任天子又是个籍籍无名的弱冠少年,觉得这是一次北上逐鹿的绝佳时机,因此亲自率领数万大军急攻江夏。情势危急、军心浮动,江夏太守文聘文仲业一面坚守江夏,一面急忙向朝廷求援。

先帝新崩、新皇初立,此时正是大魏百废待兴的关键时刻,二十岁的天子并没有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吓住,曹叡在廷议之后,果断派遣威望颇高的治书侍御史荀禹,前去江夏前线犒慰三军,并传令守军,若战事有变,皇帝陛下将亲自来江夏,与诸军并肩作战。

江夏守军得知此消息,军心大振,吴王孙权久攻不下、进不能进,数月之后,只能撤退。

曹叡与满朝文武这才松了一口气,可任谁也没有想到的是,孙权又耍了一手回马花枪。

数日之后,辛巳日,东吴名将诸葛瑾、张霸率领数万大军,又来进犯襄阳,这一回曹叡有些坐不住了。他这才意识到,如若不给东吴一点颜色瞧瞧,只怕自己这个新天子就无法做的安心。

再次廷议之后,他果断的做出了另一个决定,那就是调动先帝留给他的四名顾命大臣,司马懿、曹真、曹休等名将亲自上阵。曹叡明白,自己新登基不久,此次如若不能一举破敌,那么国内文臣武将、万家百姓一定会对自己这个皇帝失望,如此一来,处境将会十分不利。

而他派遣这些顾命大臣亲自上阵,正是他的聪明之处。因为自己固然是第一次做皇帝,司马懿、曹真、曹休等人也是第一次做顾命大臣,无论是谁,对自己的名声与威望都十分在意,因此,这一战,曹叡将自己与四名顾命大臣牢牢的绑在了一起。

就这样,镇军大将军陈群负责后方的粮草调度,抚军大将军司马懿则率领一军亲自前往襄阳讨伐吴贼。

对于吴王孙权来说,此役成败意味着他自己能否真正的逐鹿中原,继而问鼎天下。

对于魏帝曹叡来说,此役成败决定了自己皇位的稳固与否、山河的安宁与否。

而对于两国的百姓来说,这一站的成败则意味着近十年来的安平和乐与否,如若战胜,儿郎们就会安然归来,朝廷所征缴的军费就没有白费,不仅如此,还可以得到战利品的补偿。如若战败,自然只能是雪上加霜。

就这样,全天下的目光,皆被吸引到了荆州襄阳这座重镇。

此一役,司马懿自然也是不敢松懈,他大展威风,不仅大破了诸葛瑾的主力,而且还阵斩了吴将张霸。

而征东大将军曹休,则积极配合司马懿策应追击拦截吴军的溃败残部,不久,曹休又破其别将于寻阳,吴军大败,只能仓皇撤退。

经此一役之后,满朝文武、天下万民这才对他们的新天子充满了信心。

想到此处,已然二十六七岁、早已成熟稳重过于先帝、原本不轻易展露情绪的天子,还是不禁露出了一丝得意的微笑。

稍一愣神,他又想起了当年刚刚大胜之后发生的事情。

毕竟,当年发生的事情,远远不止这些;而上苍的考验,也并没有就这样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