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51节(1 / 2)





  ……

  叶知秋与林国栋强装镇定地过了四个月,终于等到了上层下发的文件——《关于开放市场经济的通告及典型示范——临海市》。

  叶知秋当晚是把这份红头文件压在枕头下面睡的。

  她能猜到,刚刚过去的这四个月里,上层之间一定经历了一场十分激烈的讨论,临海市作为范例,肯定会被拿出来讨论,有人赞扬,有人抨击……最后的结果是好的,临海市凭借其经济优势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最终得以变成市场经济典型示范。

  有这么一份红头文件下发,就证明临海市的路线走对了。

  叶知秋难得睡了一个踏实的好觉,她不知道的是,东山省委那边的领导这一-夜整整齐齐地失眠了,因为那份红头文件。

  红头文件的全称是《关于开放市场经济的通告及典型示范——临海市》,如果变成《关于开放市场经济的通告及典型示范——东山省临海市》,那东山省委的领导绝对不会失眠。

  他们从这份文件中嗅到了一丝不同寻常的味道——在临海市前不加东山省,是否意味着要让临海市从东山省中独立出去?

  要知道,如今的临海市可是整个东山省的经济支柱,有了临海市的衬托,东山省内那些原本条件不错的县市都显得贫困且穷酸。

  要是将临海市从东山省给完整地独立出去,那毫无疑问的,东山省的经济体量将直接萎缩百分之八十,变成原来的五分之一。这对东山省来说,能算得上是致命打击了。

  可他们该怎么办才能阻止临海市这块香饽饽从东山省内分割出去呢?

  东山省的□□睁着眼看了一宿的天花板,总算在第二天黎明之前想到了一个不那么馊的主意——将东山省与临海市牢牢绑在同一艘船上。

  既然国-家已经要开放经济市场了,那就让临海市同东山省其它市加强合作关系,争取能让临海市内的那些工厂与企业到东山省其它市内开一些分厂。

  就比如那四季养生粥,需要的五谷杂粮,东山省自己就有生产,为什么非得去林吉省采购呢?难道是东山省种的五谷杂粮不香吗?

  还有那光明奶糖,东山省内一直都有畜牧业的底子,光明奶厂只要把厂子迁过来,原材料绝对不是问题,只要能够带动当地的地方就业率与经济发展就可以。

  第二天,东山省的□□顶着俩黑眼圈召开了会议,定下了东山省接下来五年内的发展基调,然后就带领一队人马浩浩荡荡往临海市去了。

  此行,为‘取经’而去!

  与东山省省委存在同样想法的人可不在少数,一时间,好多个地方的领导都往临海市来学习发展经验了。

  叶知秋没心思招待这些人,就把锅都甩给了林国栋去扛,她去工农兵大学召开‘科技论坛’去了。

  临海市之所以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发展起来,完全是因为有她在,她为临海市找准了发展的时机,在所有人都没有意识到科技重要性的时候,她紧抓科技,成功地为临海市内的所有工厂建立了技术优势。

  可如今国-家已经注意到这一点,相信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国内会陆陆续续出现很多模仿临海市产业链的地方,比如说四季养生粥可能变成五味养生粥,光明奶糖会变成光阴奶糖……创新的基础是模仿,模仿就是传说中的山寨。

  当山寨大军袭来时,临海市的产业能招架得住吗?

  叶知秋仔细衡量过这个问题,答案是招架不住。

  既然招架不住山寨的冲击,那最好的破局办法就是让山寨永远都跟不上临海市的节奏。

  当山寨还在做牛奶奶粉的时候,临海市就得把羊奶奶粉做出来,或者是做出品质更好、噱头更吸引人的牛奶奶粉,这样才能压住山寨,让山寨永无出头之日。

  同山寨的竞赛就如同与过去的自己比拼长跑,只有永不停止,才能不被超越。若是停滞不前,所谓的优势迟早会被抹平。

  叶知秋在‘科技论坛’上讲了《持续创新》的重要性,鼓励工农兵大学的师生都开动脑筋积极创新,还设置了一系列的奖励制度,鼓励那些对生产有益的创新型科学技术及时落地。

  学术界的风声越来越紧,纵然临海市没起什么波澜,可工农兵大学内的教员都不敢放松神经,整日都像是走钢丝一样。哪里用得着奖励制度?他们只想找叶知秋要一个承诺,让叶知秋保他们全家老小平安。

  胡滨当初是拖家带口来的临海市,这几年依旧有他的那些老同学写信过来,希望他帮忙说说情,毕竟外界都知道他与叶知秋的关系很好。

  一边是自己的同窗旧友,一边是帮自己大忙的贵人,胡滨夹在中间两头难做人,只能试探着同叶知秋说。

  叶知秋是有心收下这些人的,可是又因为看不清上面的态度而不敢收,只能同胡滨说再等等形势,再看看变化。

  叶知秋觉得,既然国-家已经鼓励市场经济的发展了,那应当会重视科学技术啊……可就是不知道国-家会从哪个时间点开始重视。

  总不会比历史书中写的那十年更长。

  有人写信过来,希望叶知秋帮帮忙,还在信中说,如果叶知秋不帮他们这个忙,他们可能就真的走投无路了。

  叶知秋连着收了好几封这样的信,还从报纸上陆陆续续看到好多个高级知识分子因为不堪受辱而寻了短见的新闻,实在坐不住了,硬着头皮写了一封建议信,寄到了京城去。

  她在心中建议国-家重视科学技术与教育,列举了好多条科学技术与教育的重要之处,希望引起国-家的重视。

  大约等了一个半月,国-家终于下发了文件——《关于召集各地高级知识分子及知识青年立地建设工农兵大学的通知》。

  在这份通知中,国-家明确了科学技术与人才的重要性,要求各地政-府职能部门学习‘临海模式’,积极创建完整的人才培养机制,由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充当小学与中学的老师,由下乡建设的高级知识分子充当大学老师,以乡级为单位建设小学、以县级为单位建立中学、以省级为单位建设大专院校。

  与这份文件一同下发的,是《临海市由地级特别行政市转为省级直辖市》的通知,以及叶知秋与林国栋的调任书。

  夫妻俩同时拿着调任书回了家,心照不宣地看了一眼对方怀中的大信封,异口同声地问,“你调去哪儿了?”

  叶知秋没说话,只是盯着林国栋看,林国栋便败下阵来,“我调去沪上市,任书记,你呢?”

  叶知秋挑挑眉,“我调去财政部,任副部。”

  林国栋的情绪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低落了下去,还长长地叹息了一声。

  叶知秋横眉冷对,一手就拧住了林国栋的耳朵,“林国栋,你这是什么态度?你是不是觉得我的行政级别比你高了,你不服气?”

  林国栋又叹一口气,“哪能啊……我能有今天,百分之九十都是你的功劳,我是愁财政部在京城,我得去沪上,这距离太远了,咱俩怕是得两地分居,三个孩子就得过上有爹没娘或者是有娘没爹的日子了。”

  叶知秋对这个答案很满意,这才松开拧住林国栋耳朵的手,挑眉道:“上头的领导又不是不知道咱俩的关系,人家早就给安排好了。大概是国-家觉得我是个傻大胆,敢想敢做也敢承担责任,让我去东南角守国-家开放的门户与窗口去,驻地就在沪上。”

  林国栋眼睛大亮,“真的?”

  第86章 心意